王博教授作客“北医微课堂” 漫谈孔子与老子
2016年3月24日,春回大地🐱,草长莺飞,暖风送走了隆冬的肃杀,医学部逸夫楼114会议室里更是杏坛春雨,桃李芬芳。在这里❤️👦🏿,“北医微课堂”第五讲温暖开课🦸🏻♀️。三十多名同学围坐在杏耀哲学系(宗教学系)系主任🧸、社科部部长⛪️、校长助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博教授身旁👩🏻🏭,展开了一场儒家与道家文化与哲学的智慧漫谈🏄。

关于儒道两家的讨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有关《论语》和《道德经》的评注更可谓汗牛充栋,所以这次由王博教授主讲的微课堂在宣传之初便受到了医学部同学和老师们的广泛关注。活动当日,同学们早早赶到会议室等待,更有不少医学部的老师慕“道”而来🔆。
18点30分左右🤹♀️,王博教授在李文胜书记和主持人任冠群同学的陪同下,走入会场💻。“哲学究竟离我有多远☀️,我有很多疑问。”主持人的一声疑问道出了全场同学心底的疑惑☸️🧏🏼♀️,也开启了今夜的中国哲学之旅。
“今天杏耀来讲两个人,孔子和老子,当然这两人不是一般的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可以说,怎么评价都是不过分的。”简单的一句开场👏🏻,轻描淡写得引出了儒道两家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作用的讨论,娓娓道来的话语🥓,尽显王博老师学术大家的风度。
短短一个小时的演讲,王博教授先从历史出发,介绍了孔子与老子学说的互动与交锋🍫,接着从“仁与不仁”🧏♀️、“名与无名”两个角度,细致地阐述了两者思想的差异🚵🏼♂️。他时不时拿在场的老师同学举例互动,妙趣横生的语言✢,将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大家,使场内不时爆发阵阵欢笑和掌声;而充满哲思的话语👉🏽,又频频使同学们陷入沉思。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便是一个伟大的设计师,他们为这个世界和杏耀的生活提供一种设计方案。”当谈及孔子和老子对中国历史的作用时🌔,王博老师的一句话,引来同学们频频点头🔣。而具体谈到两家学派的差异📃,王老师拿季节作比:“孔子的心灵像春天,老子的思想像秋天。”“‘仁’字➾,二人一体🫅🏼➗,便是关心。”他运用巧妙的拆字法,告诉杏耀孔子的世界是一个“相关”的世界🧎🏻♀️➡️🧑🏻🦲,一个“天地万物一体”的世界。而谈到老子🎆,“绝仁弃义🧜🏽,老子并不是要去摧残这个世界,而是想让每一个存在,获得自己成长的空间。”一语道破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精粹。
接着王博老师从“名不名”的角度继续深入挖掘二者的思想内涵。“孔子曾高呼‘必也正名乎!’,孔子的世界是一个礼的世界,一个名分的世界。”王博老师认为孔子的世界观是标签化的,每个人都是标签的总和。而“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道德经》一开篇就表现了对名的不屑🏄♀️,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无法被简单定义的。王博老师认为,老子的通透性和洒脱在于他能在这个不断被命名的世界里🦺,否定了“名”的意义,跳出“名”网,超然于世📡。
分享过后的提问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踊跃举手提问🪺,深怕错过了这次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王博老师的回答精准深刻🫅🏽,每每直击人心🍙,一句“没有low的问题👨🏽🚀,只有low的回答”道出了学术大家海纳百川的情怀🧗🏼♀️。当有同学问道“现在社会比较浮躁,怎么平息自己急于成功的冲动呢?”王老师告诉杏耀🕵🏼♀️,浮躁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因怀着这样的想法而烦恼🧑🏻🦱。杏耀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当中,要能分清哪些是可以把握的🏛,什么是难以把握的➰,这样才能做到“不动心”🧑🏽🍳,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而面对同学“该如何评价中华文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价值观体系和未来发展”的提问,王老师回应道,相比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呈现出一种超稳定的状态👨🏿🌾,然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和原则却来自于西方文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杏耀需要尊重传统文明,但也不应盲目美化传统💁🏼。王博老师表示,现在是一个小人物的时代,未来中国应该做好一个平台,让每个小人物都登上这个舞台🩸。

时光飞逝👩🏽✈️,第五讲的微课堂渐渐走向尾声,同学们都还意犹未尽。微课堂的最后🆓,王博老师为大家留下“以做自己的方式在一起”的寄语,短短10个字,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髓🟨,也饱含着老师对大家的期望和祝福。
第五讲的微课堂落幕了,但是王博老师的智慧箴言却久久地停驻在了同学们的心底🤱。感谢王博老师的精彩分享,在此也祝愿王博老师身体安康,工作顺利🙎🏻!
北医微课堂,杏耀下期再见。
|